摘要 :威海日照眼镜验光师视光学校讲堂:斜视基础理论及其检查一.眼外肌基础理论...
威海日照眼镜验光师视光学校讲堂:斜视基础理论及其检查
一.眼外肌基础理论 眼外肌是附着于眼球外部的肌肉,是支配眼球运动的横纹肌,每眼各有6条,分直肌和斜肌,直肌4条即上、下、内、外直肌;斜肌两条是,上斜肌和下斜肌。
四条直肌均起始于眶尖部视神经孔周围的总腱环。各肌的肌纤维包绕视神经,并分别向前展开,附着在眼球赤道前方,距角膜缘不同距离的巩膜上。
内、下、外、上直肌分别附着于角膜缘后5.5mm、6.5mm、6.9mm、7.7mm处。
上斜肌也起始于总腱环,沿眶上壁与眶内壁交角处前行,在接近眶内上缘处变为肌腱,穿过滑车的纤维环,然后转向后外方经过上直肌的下面,到眼球赤道部后方,附着于眼球后外上部。
下斜肌起源于眶壁的内下侧,然后经下直肌与眶下壁之间,向外伸展至眼球赤道部后方,附着于眼球的后外侧。
眼外肌的血液由眼动脉的肌支供给。
六条眼外肌的作用及神经支配如下:
外直肌 主要作用 外转
内直肌 主要作用 内转
上直肌 主要作用 上转 次要作用 内转,内旋
下直肌 主要作用 下转 次要作用 内转,外旋
下斜肌 主要作用 上转 次要作用 外转,外旋
上斜肌 主要作用 下转 次要作用 外转,内旋
上直肌,内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由动眼神经支配,外直肌有展神经支配,上斜肌有滑车神经支配.
以上各条眼外肌对眼球的作用,是指眼球向正前方时而言。当变动眼位时,各肌的作用也有所变动。眼球的每一运动,是各肌协作共同完成的,两眼的运动也必须协调一致。
二,双眼单视
两眼有相同视觉方向的视网膜成分称为视网膜对应点,其他视网膜成分则各依其与黄斑部的距离结成对应关系,一眼黄斑部鼻侧的一点必与另一眼黄斑部颞侧等距离的另一点相对应。
视网膜具有向空间投射的固定方向性,也就是依据视网膜不同部位受到外界物体的刺激,而主观上感觉这个物体的视觉方向在空间一定不变的方位,比如说,视网膜黄斑部中心凹的视觉方向代表正前方,在它鼻侧的视网膜成分向颞侧空间投射,颞侧视网膜成分向鼻侧空间投射,上方的向下方投射,下方的向上方投射。在此基础上两眼视网膜对应成分则有其共同的空间投射方向,因此,一个物体的影象只有同时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应点上,传入大脑时才能被感觉为一个影象,形成双眼单视。落在非对应点的物象,两眼将投射到空间不同部位而被感觉成为两个影象,这个现象我们叫复视。
双眼单视功能分为三级:
第一级:同时视,双眼能同时看到两个不同画面的物象。
第二级:融合,是指大脑能将部分相同,部分不同的物象综合成一个图象的能力。
第三级:立体视,是指双眼有三维空间知觉的能力。
三、眼位异常对双眼单视的影响
两眼12条眼外肌间力量的平衡及密切合作是维持双眼位置与运动、协调并保持双眼单视的必要条件,一旦失去平衡,就出现眼位偏斜并可引起一系列双眼视觉功能的变化。
(一)复视:眼位偏斜后,双眼单视无法保持,同一物像不是落在两眼视网膜对应点上,此时物像反映到大脑知觉中枢时成为两个印象,不能融合为一,产生复视。复视为麻痹性斜视的特征之一,因为发病较晚,双眼视觉反射已经牢固建立,突然出现眼位偏斜,复视明显;共同性斜视,多发生于幼儿,对复视感觉常不能诉述,且复视很快被视觉中枢抑制、弱视与异常视网膜对应所取代,所以患者主觉上常常没有复视的症状。
(二)视觉抑制与抑制性弱视:为了避免复视的干扰,在大脑高级中枢可引起主动的抑制。即在两眼同时注视时,大脑只接受一眼传来的物象而抑制另一眼的物象,这种情况称为视觉抑制。如果这种视觉抑制交替出现在两眼,则两眼视力并不减低。如果经常以一眼注视,则斜眼(常属屈光不正度数较大的一眼)的视力即逐渐下降(且不能矫正至0.9),有的可能降至0.1以下,而眼球本身并无器质性变化,这就成为抑制性弱视。
(三)异常视网膜对应:斜视发生后,正常视网膜对应遭到破坏,如果时间久了,注视眼的黄斑部与斜视眼斜角相应的视网膜之间,可以建立新的视网膜对应关系,两眼又取得共同的视觉方向,复视因而消失。这种关系称为异常视网膜对应。这个改变也是属于中枢性的。